首页 » 行业资讯 » “JQK”悖论:地方政府“忽悠”与企业之死

“JQK”悖论:地方政府“忽悠”与企业之死

2016/07/06

转眼间,2016年已经过半,但民间投资屡屡提振却难以勃兴。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种怪像?经观城市与政府事务研究院副院长宋馥李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,一语道破天机...

5月25日至27日,国务院促进民间投资专项督查第三督查组实地走访了黑龙江省22家企业,一些受访的企业家吐槽道:招商引资时企业被奉为座上宾,但在项目投产后,地方政府承诺的条件不兑现情况比较普遍,“新官不理旧账”问题较突出。

 

这种先热后冷的现象,在宋馥李看来,常常被企业形象地描述为“JQK”:先勾我们进来,圈块地给我们,然后再尅我们。

招商中的猫腻问题时常被媒体提及,有人还总结投资人“四怕”:一怕政策变来变去;二怕办证跑断腿;三怕被吃穷喝垮;四怕不明不白乱摊派。

 

我们先来看一段情景:

据中国网报道,2015年9月,媒体曝出有人在安徽明光市工业园管委会楼顶跳楼;跳楼者为该市招商引资来的浙江投资商、明光市锦上休闲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岩仁。

原来在2010年10月,朱岩仁在入住明光工业园时,市里的招商引资优惠条款写明 “3年减免各项税收”。3年后,工业园管委会要求将土地“依法收回”,朱岩仁不答应。于是,管委会、国土部门、地税部门登场。公安机关随后以涉嫌逃税对朱岩仁进行问讯、刑事拘留,后案件移交检察院……直到锦上公司按照地税部门要求,以6倍数额“补交”了税款,与工业园管委会签订了协议后,朱岩仁才被取保候审,离开看守所。

其后法院判决下来,法院以逃税罪判处朱岩仁有期徒徒刑3年,缓期3年。刑事上,身体失去自由;民事上,土地被强行收回……

 

警惕:权力加持不是高枕无忧

像朱岩仁这样要为政府“招商前一套,入驻后一套”埋单的企业家还有很多。在宋馥李看来,JQK仿佛是个中国式顽疾,常常在政府换届时爆发,在当下的L型经济曲线下,显得尤为刺目。政府承诺失信,企业自然叫苦,但公允来看,现实中的承诺,往往来自于政府官员的主观意愿,有些承诺本就超越职权甚至违法违规。

上一轮经济快速攀升的周期内,在区域竞争的推动力下,很多地方使出浑身解数招商引资,一些欠发达地区的省市政府,公开宣称要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。
何谓保姆式服务?为了服务招商引来的企业,政府实行项目承包制,最常见的形式是:党委和政府班子里,每个常委、每个部门主官都要包揽一个项目的审批、建设和运营全过程,企业如遇到审批卡壳,由承包项目的官员协调处理。

这一不可言说的模式曾经风靡中国,并被很多地区——尤其是欠发达地区——奉为良策。主政一地的书记和市长,不惜屈尊为企业“保姆”,以每月一次甚至每周一次的频率,驾临一些企业,为项目推进召开现场会,频频批示特事特办,其中的核心指向,便是排除中国式审批中的“权力干扰”。

或许是官场中人最明白官场的奥秘,项目依据投资总量和重要程度,被不同级别的官员承包服务,政府官员变成了不同级别的企业保姆。这样的项目,往往被冠以“一号工程”或者“市长工程”。受到权力加持,座上宾的企业受到了恩宠,明显提高了效率,项目常常以超常规的速度推进,众多未批先建的工程和项目就这样出现了。

但靠权力加持,从来都面临着“人走茶凉”的风险。在这样的施政逻辑下,新官不理旧账会成为常态:新的主官上任,有新的施政思路,就会有新的一号工程,会有新的座上宾企业。原来的红人企业,一朝被打入冷宫,甚至遭到清算。

反思:政府如何打破官场痼疾

在民营企业的圈子里,一直流传着一个投资地图,东三省常常被标签为谨慎投资区域。但这种现象的发生,又何止是东北三省,越是欠发达地区,地方主官的主观招商意愿往往越强烈,越是对项目百般呵护超越底线,也酝酿出了不正常的政商关系。

打破这种官场痼疾,需要重塑制度化的招商引资,招商官员只是区域的推介者,不可掺杂利益的勾兑,真正以优良的治理水平和营商环境来招揽企业家。对于企业来说,保持与政府良性和健康的互动关系,也须以法律为底线,不能将项目成败押注于某一位官员身上。

当下,新的经济环境已经今非昔比,土地红线勒住了地方主官的率性的手,财税减免也变得千城一面,地不好圈了,税很难免了,招商引资的惯用套路不好使了。

还能拼什么呢?恐怕只能是政府的治理水平和营商环境。官员大可不必为企业做“保姆”,而应做市场的保姆,约束好任性的权力,有效推进诚信政府建设和服务政府建设,营建好公平的市场环境,企业自然会用脚投票。

 

选园区,就上园区在线!

专业的园区招商选址平台

Android版下载 App Store下载